[生活態度] 興趣多不好嗎? 擁抱與生俱來的好奇心
「你的興趣是什麼?」
「恩~很多耶!」 但如果要簡單概括說明的話那就是: 探索世界 & 體驗生活了!

聽起來蠻正面的呀, 但老實說也有不少負面標籤, 像是多而不精阿, 甚至也曾經被說接觸的範疇”很雜” ! 更直接的可能還會說: 學這個有什麼意義? 知道這個有什麼用呢?
或許大多數的人會優先考量做這件事情所帶來的實質利益, 但是也不要忘記了,「生活」是人生的本質, 而世界上還有好多好多和工作、賺錢無關的有趣事物, 等著你去探索、發掘和關心~ 而且這些所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也並不亞於前者。
曾經有次在IG限動分享五堂緬語課程的學習心得, 好開心收到了超多的私訊回饋說他們很喜歡這篇內容! 那篇內容如下:
緬甸語的課程在這周五告一段落了, 來分享一下學習緬語心得~
有些朋友會以為我會很多語言, 其實沒有, 我也只敢說我會中文和英文而已。其他有接觸過的都只是皮毛, 都是因為剛好有這機會, 就不放過得去了解看看。
起初是由於想多了解一點東南亞文化, 在查詢資料的同時, 意外看到了這免費的五堂緬甸語課程。於是, 緬甸語就意外成為我第一個學習的東南亞語言, 令人意想不到地竟獲益良多!
學習語言, 可以不為考試、不為工作, 只為滿足好奇心而學, 也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。
學習緬甸語, 我就像個新生兒一樣, 從0開始學習完全看不懂的外星文, 學習畫著一個個圈圈的字母, 說著自己很不確定的發音。
褚士瑩阿北曾寫過一本書: 一個人會多少種語言, 就有多少種生活。學了的語言就一定會記得起來嗎? 當然不阿~我又不是天才XD 但以後有機會再接觸時, 對於這語言就不是完全陌生, 或許也能更了解和融入那裡的文化也說不定。
然而我覺得, 要用學習很多種語言來擁有不同生活方式真的不是很簡單, 但我想若是轉變成: 你有理解多少種文化的能力, 就有多少種生活。是不是也是一樣的道理呢?
不論是透過語言、音樂、歷史等等,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, 培養對世界”有感覺”, 也就可以在生活中發展成各種不同的樣貌了呀!
在成長和自我探尋的路上, 我選擇走往自己內心喜歡的方向, 漸漸地, 我開始了解和接受自己就是個興趣多元的人呀! 也更認同對於很多事物都感到好奇的自己並沒有什麼不好。我認為呢, 擁有多元興趣為人生帶來好處多多, 經過經驗的累積, 更有深刻受惠的感受:
1. 過去的學習和經驗的積累, 常常會在未來某個時間發揮效用, 無意間創造出新的機會。
2. 生活不會總是如此開心順遂, 但有多元興趣, 你就能總是為自己創造源源不絕的快樂。
3. 擁抱與生俱來的好奇心, 真的會讓你有更多采多姿的人生, 在生活中永遠都不無聊。
後來, 也許因為演算法的關係XD, 在youtube上看到 Emilie Wapnick 的TED演講, 主題是:沒定性是種優勢:為何某些人沒有一個真正的天職。同時她也有寫一本書, 就叫做《沒定性是種優勢》(How to Be Everything)!
書中也有整理出適合多重潛能者(multipotentialite)職涯發展的四種模式:
1. 集體擁抱模式:
一份多面向的工作或事業, 能夠結合自己的興趣, 並且可以跨領域和不同的人合作, 讓你可以有多元接觸和發展的可能性。
2. 斜槓模式:
同時發展多份你有興趣的兼職或事業。你在不同的斜槓裡會有不同的身分和角色, 以多元接觸不同的領域。
3. 愛因斯坦模式:
有全職的工作, 但下班後追求志趣, 發展不同興趣, 努力經營自己的人生
4. 浴火鳳凰模式:
一次專注在一個工作或事業, 隔一段時間做轉換到不同領域。
如果你也是一為興趣多元者的話, 一定會覺得這四種模式的整理很實用! 這四種模式也沒有一定的順序, 甚至也可能同時存在。以我自己的例子, 一開始剛出社會時是集體擁抱模式, 在全職的工作中多元學習不同的技能。到現在的話, 轉變成同時進行集體擁抱模式以及愛因斯坦模式, 但是集體擁抱模式的比例降低, 下班後發展個人的志趣! 你呢? 找到適合你的發展模式了嗎? 🙂
在這裡可以找到這本書: https://igrape.net/2qcS8